1.定义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通常病程较长,胃黏膜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发生,逐渐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改变。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起病急,常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急性病变。
2.病因
慢性胃炎病因较为复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病因,约70%-80%的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Hp。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自身免疫因素导致壁细胞损伤,使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12吸收,也可引发慢性胃炎。此外,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也与发病有关。
急性胃炎病因多样,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从而引发急性炎症。酒精可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误食有毒物质或受到细菌、病毒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也会引发急性胃炎。
3.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疼痛一般无明显规律,进食后可能加重。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
急性胃炎起病较急,轻者仅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因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