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区别为定义、症状、病因,具体分析如下:
1.定义
胃食管反流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属于一种生理现象。正常情况下,食管有防御机制可防止反流物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偶尔发生的胃食管反流通常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但当反流频繁发生,超出了食管的防御能力时,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它是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础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造成了持续的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2.症状
胃食管反流症状相对较为多样且不典型。常见症状有烧心,即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反流,即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此外,有些患者可能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咳嗽、哮喘、咽喉部不适、声音嘶哑等。
反流性食管炎除了具有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如烧心和反流外,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和持久。由于食管黏膜受到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初期多为间歇性的固体食物吞咽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持续性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吞咽疼痛。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3.病因
胃食管反流病因主要与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有关。下食管括约肌(LES)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当LES压力降低、一过性LES松弛频繁发生时,容易导致胃食管反流。此外,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如食管蠕动功能障碍,不能及时将反流物清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抵御反流物的损伤;以及胃排空延迟,使胃内压力升高,也会增加反流的发生风险。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巧克力、咖啡等,以及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与胃食管反流相似,但病情更为严重。除了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和胃排空延迟等因素外,反流物的攻击作用也是重要原因。胃酸和胃蛋白酶是主要的攻击因子,胆汁中的胆盐和胰酶也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长期的胃食管反流,使食管黏膜反复暴露于反流物中,导致食管黏膜的炎症和损伤,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