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和肝纤维化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区别。
1.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
2.病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欧美国家以慢性酒精中毒多见。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酒精肝、脂肪肝、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循环障碍、遗传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功能本身有所下降,感染病毒性肝炎后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男性因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患酒精性肝硬化的几率可能高于女性。有肝炎病史、长期大量饮酒、肥胖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肝硬化。
肝纤维化的病因与肝硬化类似,主要由各种慢性肝病引起,如病毒性肝炎持续存在炎症损伤、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虫感染等。青少年如果感染乙肝病毒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肝纤维化的发生风险。
3.临床表现
早期肝硬化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肝功能减退可表现为消瘦、面色晦暗、黄疸、肝掌、蜘蛛痣、牙龈出血、鼻出血等;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严重时可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耐受性更差,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肝硬化病情可能更复杂,恢复更慢。
肝纤维化患者多数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等,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少数患者可能有肝脏轻度肿大。儿童肝纤维化若因遗传代谢性疾病引起,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女性在孕期出现肝纤维化,可能因身体负担加重,症状相对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