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组及肠道病毒71型等,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病毒侵入人体增殖形成病毒血症,致咽峡部病变及发热等症状。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肠道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经口传播。例如,儿童在接触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源后,就有可能感染该病毒引发疱疹性咽峡炎。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用手接触物品后直接放入口中,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经口摄入病毒,就增加了感染风险。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周围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这种传播方式较为容易发生。比如,一个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在教室里咳嗽,其周围的其他儿童就有可能通过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而被感染。
易感人群及发病机制
易感人群: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较为易感。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感染的几率会相对降低,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儿童处于疲劳、营养不良等状态时,也可能增加感染的易感性。
发病机制:肠道病毒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和淋巴组织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液循环到达咽部、口腔等部位的黏膜组织,在这些部位的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坏死,从而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同时引发发热等全身症状。例如,病毒到达咽部黏膜细胞后,利用细胞内的物质进行自身的复制繁殖,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疱疹和溃疡,并且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症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