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结膜下出血是眼结膜下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致血液积聚,常见原因有外伤、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剧烈咳嗽呕吐,一般7-12天可自行吸收,反复出现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外伤因素:眼部受到外力撞击,如用手揉眼、眼部受到拳头击打、车祸等外伤情况,都可能使眼结膜下的血管破裂,从而引发出血。例如,在运动过程中眼部受到意外碰撞,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儿童来说,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眼部外伤导致眼结膜下出血。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会使眼结膜下的小血管承受不稳定的压力。当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血管的承受能力,血管就可能破裂出血。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这类人群如果血压控制不佳,眼结膜下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发生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因此相对更易出现眼结膜下出血。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包括眼结膜下出血。血液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自身凝血情况,眼结膜下出血可能是其病情的一种表现。
剧烈咳嗽、呕吐: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会传导至眼部血管,导致眼结膜下血管破裂;剧烈呕吐时同理,也会使腹压升高,进而影响眼部血管压力,引发出血。比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剧烈咳嗽的患者,或患有胃肠道疾病剧烈呕吐的患者,都可能出现眼结膜下出血。
眼结膜下出血一般在7-12天可自行吸收,若反复出现眼结膜下出血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视力下降、眼痛等,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潜在的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