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医学称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下移致直肠黏膜或全层从肛门脱出,分类有仅黏膜层脱出的不完全脱垂和直肠全层脱出的完全脱垂,病因包括老人盆底组织退变、幼儿骨盆未发育全致盆底组织薄弱及长期便秘等致腹压增加,症状有排便时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推或难回纳伴排便不尽等,诊断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等,儿童需避免长时间蹲便等增腹压行为,老人要保持大便通畅等。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表现为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从肛门脱出。
二、分类
1.不完全脱垂:仅直肠黏膜层脱出,脱出物较短,颜色淡红。
2.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较长,可达数厘米甚至更长,表面可见环状的黏膜皱襞。
三、病因
1.盆底组织薄弱: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支撑力减弱;幼儿则因骨盆尚未发育完全,直肠周围组织固定不牢。
2.腹压增加: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可导致腹压持续增高,推动直肠向下移位。
四、症状
1.排便时直肠黏膜或全层自肛门脱出,初期可在排便后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2.伴有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液便,因脱出组织摩擦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导致瘙痒等不适。
五、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如直肠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功能等,必要时可借助内镜等检查辅助诊断。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多因发育未完善,需避免长时间蹲便、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可通过训练排便习惯等非药物方式改善。
2.老年人:由于盆底组织退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方式预防脱肛加重,若出现脱肛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