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有自身、喂养、疾病药物等致病原因,家庭可通过口腔清洁、乳头器具清洁护理,严重时就医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治疗,家长护理要细心观察。
可能的致病原因
婴幼儿自身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侵袭。
喂养相关因素: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乳头清洁不彻底;人工喂养时,奶瓶、奶嘴消毒不严格,都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滋生从而引发鹅口疮。
疾病与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体内菌群失调,也易患鹅口疮。
家庭护理与干预措施
口腔清洁:可以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喂奶前后都可进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可以用消毒棉球蘸取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拭口腔黏膜;较大的幼儿可以让其自行漱口。
乳头与器具清洁:母乳喂养的母亲要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人工喂养的患儿,奶瓶、奶嘴要严格消毒,可通过煮沸消毒等方式,一般煮沸10-15分钟能有效杀灭白色念珠菌。
医疗干预情况
严重情况需就医:如果鹅口疮症状较重,如口腔黏膜斑膜范围广泛,影响患儿进食、吞咽,或者患儿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制霉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等相关问题。
特殊人群(婴幼儿)的温馨提示
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细心,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在清洁口腔和处理奶瓶、奶嘴等器具时,要严格遵循消毒和清洁的规范。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鹅口疮的斑膜是否增多、面积是否扩大、患儿进食情况等,若有异常及时就医,确保患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