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常见原因有便秘、肛管局部解剖因素、感染因素、外伤因素,家长需关注孩子排便等情况,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饮食排便习惯以降低风险,护理时要细心注重肛周清洁。
便秘因素:儿童若存在便秘情况,大便会变得干结、粗大。在排便时,过于用力就容易撑裂肛管皮肤。小儿饮食结构不合理,比如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喝水较少等,都可能导致便秘。例如,长期只食用精细食物,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孩子,发生便秘进而引发肛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小儿的肠道功能尚不完善,若因环境改变、生活规律变化等因素影响肠道蠕动,也可能出现便秘,增加肛裂发生几率。
肛管局部解剖因素:小儿肛管相对较窄,肛管皮肤比较娇嫩。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肛管的生理特点使得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出现损伤。比如在排便过程中,肛管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大,就容易导致肛裂的发生。
感染因素:肛周局部的感染也可能引发小儿肛裂。例如肛门周围的脓肿等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会影响肛管皮肤的正常修复,使得肛管皮肤容易受损破裂形成肛裂。小儿卫生习惯不佳,肛周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增加了感染相关肛裂的发生可能。
外伤因素:一些意外的外伤也可能导致小儿肛裂,比如孩子在玩耍过程中,肛门部位受到外力撞击等,但这种情况相对便秘、解剖等因素导致的肛裂来说,占比较小。不过也需要引起重视,一旦有肛门部位外伤史,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肛裂相关症状。
对于小儿肛裂,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肛周卫生等。若发现孩子有排便疼痛、便血等疑似肛裂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同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排便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培养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降低小儿肛裂的发生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小儿,在护理时要格外细心,注重肛周清洁,避免因不良因素导致肛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