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治疗包含药物治疗(发病1周内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促恢复,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用抗病毒药物)、急性期过后的物理治疗(超短波促血液循环、低中频电疗刺激肌肉)、发病1-2周后开展面部肌肉主动被动训练,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用激素密切监测指标,妊娠期用药权衡利弊优先物理治疗且需多科医生评估制定方案)。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发病1周内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减轻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循证依据显示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面瘫患者的预后。
2.抗病毒药物:若面瘫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需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神经损害。
二、物理治疗
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物理治疗,如超短波治疗,通过电磁场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低中频电疗可刺激面部肌肉,维持肌肉兴奋性,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三、康复治疗
1.面部肌肉训练:发病1-2周后可开始面部肌肉主动和被动训练,包括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训练,每日进行多次,每次训练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帮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研究表明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面瘫患者的恢复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面瘫: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副作用风险需重点关注,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2.老年面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易出现药物相关副作用,需谨慎用药并定期评估身体状况。
3.妊娠期面瘫:用药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以物理治疗为主,如超短波等,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在妇产科与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