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属慢性传染病可侵犯皮肤等部位该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缓慢嗜神经皮肤且外界存活弱临床表现有结核样型皮损伴感觉障碍等和瘤型皮肤弥漫浸润结节等传播途径为飞沫吸入及密切接触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率低诊断依据临床症状细菌学及组织病理检查综合治疗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儿童需遵儿科原则谨慎用药孕妇需评估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等预防需避免与未经治疗多菌型患者密切接触早期隔离患者监测密切接触者并加强公卫宣传。
一、定义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外周神经、黏膜及深部组织等。
二、病原体特点
麻风分枝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缓慢,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弱。
三、临床表现
1.结核样型:皮损多为局限性红斑或浅色斑,伴感觉障碍,受累周围神经可增粗、质硬;
2.瘤型:皮肤出现弥漫性浸润、结节,眉毛、睫毛易脱落,神经广泛且对称受累。
四、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含有麻风分枝杆菌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皮肤病变部位传播,但人群普遍易感且感染率较低。
五、诊断方法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如皮肤损害、神经症状等)、细菌学检查(查找抗酸杆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诊断。
六、治疗
采用联合化疗方案,使用利福平、氨苯砜等抗麻风药物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抗麻风药物,密切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孕妇患者:需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治疗方案,保障母婴健康;
老年患者: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身体耐受性,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老年人体质特点。
八、预防措施
避免与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密切接触,早期发现患者并及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监测,加强公共卫生宣传以提高人群对麻风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