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有典型口腔黏膜表现,如白色不易擦掉的斑块,初期点状小片状后融合大片状;有全身症状,轻时局部异常,重时烦躁拒食,部分伴轻度体温升高;不同年龄段表现有特点,新生儿症状不典型但斑块明显,婴幼儿会更明显拒食哭闹。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需早期发现治疗,护理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过度擦拭。
白色斑块:最典型的症状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斑膜,通常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这些白色斑块不像奶块那样容易被擦掉,如果强行擦拭,可能会引起黏膜出血。例如,轻轻擦拭斑块时,斑块周围的黏膜会呈现潮红的状态。
斑块形态:初期的斑块可能呈点状或小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融合成大片状的白色膜状物,形状不规则,周围有轻微的炎症反应。
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对于病情较轻的小儿,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口腔局部的异常。但如果病情较重,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情况。因为口腔内的疼痛会影响小儿的进食,导致小儿不愿意吃奶或进食固体食物。
体温变化: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轻度的体温升高,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但也有一些患儿体温正常。这是因为口腔内的感染可能会引起机体的轻微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的变化。
不同年龄段小儿的表现特点
新生儿期: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患鹅口疮时可能症状不太典型,但口腔内的白色斑块往往比较明显。由于新生儿不会表达不适,可能主要表现为吃奶时哭闹不安,家长可能会首先发现口腔内的异常。
婴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小儿能够表达一定的不适,当口腔出现疼痛时,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拒食、哭闹等情况。而且婴幼儿的口腔黏膜相对较嫩,感染后白色斑块的发展可能相对较快。
小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了解其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如果发现小儿口腔有疑似鹅口疮的表现,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在护理患儿时要注意口腔卫生的清洁,但要避免过度擦拭口腔黏膜,以免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