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诊断依典型表现、皮肤镜及排除其他病,治疗分一般与药物,一般包括生活调节和皮肤清洁,药物有外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真菌药及系统用抗组胺或短期小剂量激素,婴儿多自愈重可短用弱效激素,老年侧重温和护理调方案。
一、诊断
脂溢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附着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结合皮肤镜检查辅助诊断,头皮部位皮肤镜下可见毛囊周围红斑、鳞屑及血管扩张等特征;此外,需排除银屑病、玫瑰痤疮等类似疾病,通过病史询问、皮损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真菌镜检排除真菌感染)综合判定。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调节: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食物摄入,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2.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头皮部位可选用含酮康唑等成分的洗发水定期清洗,以减少皮脂分泌并抑制马拉色菌等微生物。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炎症较重皮损,可选用弱效或中效制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但面部等薄嫩部位需谨慎,长期使用可能致皮肤萎缩。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等敏感部位,抗炎效果佳且不易引起皮肤萎缩,初始使用可能有短暂刺激感。
抗真菌药物:合并马拉色菌感染时,外用酮康唑乳膏、益康唑乳膏等,抑制马拉色菌生长以减轻炎症。
2.系统药物治疗: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瘙痒;皮损广泛且炎症重时,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但需严格把控适应证与疗程,避免长期使用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出生后2-10周,通常数周内自愈,日常用温水轻柔清洗头部,避免强行剥除鳞屑,症状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需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老年患者:与皮肤老化、免疫功能下降等相关,治疗时侧重温和护理,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