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双眼视功能发育异常、解剖因素和神经支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使亲属患病概率增高,双眼视功能发育异常在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易致该病,眼外肌解剖结构异常会破坏眼球运动平衡,神经支配异常会影响眼外肌协调运动,且不同年龄段受这些因素影响的情况不同,儿童更易受影响。
双眼视功能发育异常
儿童时期的关键影响: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婴幼儿至学龄前阶段,如果双眼视功能发育出现异常,就容易引发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包括同时视、融合视和立体视等。当儿童在视觉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能正常协调工作,比如一只眼的视力明显低于另一只眼(屈光参差),大脑就会更依赖视力较好的那只眼,而抑制视力较差眼的视觉传入,长期如此会影响双眼视功能的正常发育,进而可能导致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视觉发育的阶段不同,婴幼儿期主要是基本视觉功能的建立,学龄前期则是双眼视功能的完善阶段,在这些阶段出现双眼视功能发育异常的风险较高。
解剖因素
眼外肌的结构与功能:眼外肌的解剖结构异常是导致间歇性外斜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某一眼外肌的力量过强或过弱,会破坏眼球的正常运动平衡。如外直肌力量过强或内直肌力量过弱,就会使眼球向外偏斜,引发间歇性外斜视。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的眼外肌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对较为脆弱,更容易因解剖结构的微小异常而出现功能失调。另外,眼部的解剖结构异常还可能与先天发育有关,部分患儿出生时就存在眼外肌的解剖结构差异,随着生长发育,这种差异逐渐表现为间歇性外斜视。
神经支配因素
神经对眼外肌的调控: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出现问题也会导致间歇性外斜视。神经传导通路的异常会影响眼外肌的协调运动。比如,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发育不良或神经冲动传导障碍,会使眼外肌不能按照正常的指令进行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眼球的位置异常,出现间歇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神经支配系统的成熟度不同,儿童的神经支配系统相对还在发育完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神经支配的异常,进而增加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