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针对无明显症状等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手术时机一般1-2周左右,特殊情况可提前,方式有眶底和眶内壁骨折修复术,术后密切观察眼部情况、用抗生素等预防处理,儿童患者有其特殊操作及术后关注要点。
一、非手术治疗
(一)适应情况
对于一些无明显眼球内陷、复视等症状较轻或者受伤时间较短、肿胀明显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部分儿童患者受伤早期肿胀严重时,可能先采取保守观察等非手术措施。
(二)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眼部症状、眼球运动、视力等情况。一般需要定期复查眼部影像学(如眼眶CT等)来评估骨折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时机
一般建议在受伤后1-2周左右进行手术,此时肿胀基本消退,便于准确评估骨折情况和进行手术操作。但如果有严重的眼球内陷、复视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可能需要提前手术。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自身恢复情况等综合判断手术时机,通常也遵循上述大致时间范围,但需更谨慎评估其身体耐受性等。
(二)手术方式
1.眶底骨折修复术
适用于眶底骨折伴有眶内容物疝入上颌窦等情况。通过手术入路(如睑缘下切口、结膜切口等),将疝入上颌窦的眶内容物回纳到眼眶内,然后用钛网等材料进行眶底的修复,以恢复眼眶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容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细节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眼眶等结构仍在发育中,材料的选择和操作精细度要求更高。
2.眶内壁骨折修复术
当眶内壁骨折导致眼球内陷、复视等情况时采用。手术入路可以选择经鼻内镜等方式,将骨折部位复位并进行固定,恢复眼眶内壁的完整性,从而改善眼部相关症状。在儿童患者中,经鼻内镜手术需要特别注意对鼻腔等周围组织发育的影响,操作需更加轻柔精准。
(三)术后处理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眼部情况,包括视力、眼球运动、眼压等。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情况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等。同时,要定期复查眼眶CT等,评估骨折修复情况和眼部组织恢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术后还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眶等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