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疾病,多由病毒或少数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和避免交叉感染,病情异常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婴幼儿可能因鼻塞而出现张口呼吸、拒奶等情况。
全身症状:多数患儿会有发热,体温可高可低,部分患儿还会伴有咳嗽、咽痛、头痛、乏力等症状。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细菌感染导致的感冒发热可能热度较高,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儿的咽部,看是否有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等,同时听诊肺部,了解呼吸音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如果考虑细菌感染,可能会检查血常规,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若为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饮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
对症治疗:若患儿鼻塞严重,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来缓解;咳嗽明显时,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发热较高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奶制品、蛋类等。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避免交叉感染: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果家中有人患感冒,应注意隔离,减少与小儿的密切接触,接触小儿前要洗手,佩戴口罩等。
对于小儿感冒,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护理小儿感冒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小儿的健康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