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是肛瘘中较复杂类型源于肛周脓肿未规范治疗,病理具存在多个外口瘘管沟通交错且常累及括约肌等特点,临床表现有反复流脓、疼痛及病情重时伴全身症状,诊断靠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探针及染色检查,治疗多需手术依情况选术式且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一、定义及基本特征
复杂性肛瘘是肛瘘中较为复杂的类型,指肛瘘存在多个瘘管、支管,或瘘管累及肛门括约肌群(如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等复杂解剖位置),具有瘘管走行复杂、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其形成多源于肛周脓肿未得到规范治疗,感染持续蔓延破坏组织,进而形成多条瘘道沟通肛门直肠与肛周皮肤。
二、病理结构特点
1.瘘管数量与走行:存在2个及以上外口,瘘管相互沟通、分支交错,可围绕肛管形成复杂网络,部分瘘管可能跨越肛门括约肌群,涉及括约肌间、括约肌外等不同解剖区域。
2.与括约肌关系:常累及肛门括约肌,可能导致括约肌部分或广泛受损,增加肛门失禁等并发症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反复流脓:肛周皮肤可见多个外口,间断流出脓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可引起肛周瘙痒、潮湿。
2.疼痛:急性发作时瘘管内脓液引流不畅可致局部肿痛,炎症消退后疼痛可缓解,但易复发。
3.其他: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出现肛周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病情较重时)。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可触及肛管内硬结或条索状瘘管,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2.肛门镜检查:观察直肠内有无内口,明确直肠黏膜有无炎症、破损等情况。
3.探针及染色检查:用探针探查瘘管走行,注入亚甲蓝等染色剂辅助确定内口位置及瘘管分支。
五、治疗原则
多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修复受损组织。手术方式需依据瘘管具体情况选择,如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对于复杂情况可能需分次手术,先处理主要瘘管,再逐步解决分支瘘管。治疗时需充分考虑患者肛门功能保护,尤其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更谨慎操作以减少肛门失禁等并发症风险。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手术应尽量保留肛门功能,避免过度损伤括约肌;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术前优化全身状况以保障手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