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经粪-口途径感染引发,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等临床表现,可通过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诊断,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行对症支持治疗,预防靠疫苗接种与隔离防护。
一、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好发于儿童,曾被称为“小儿麻痹症”。
二、病因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等,健康人接触后经口感染。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约占90%以上,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能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特异性抗体。
2.顿挫型:约占4%-8%,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经1-3天发热后症状缓解。
3.无瘫痪型:在顿挫型基础上,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神经系统检查无瘫痪表现。
4.瘫痪型:约占1%-2%,可分为脊髓型(最常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脑干型(可累及呼吸、心血管等系统,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严重表现)、脑型(少见,有惊厥、昏迷等表现)、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多种类型表现)。
四、诊断
1.病毒分离:发病初期取患者咽拭子、粪便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若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可确诊。
2.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
五、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保证营养供应;对于有呼吸肌麻痹等严重情况者,需进行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治疗。
六、预防
1.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措施,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灭活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儿童应按免疫程序规范接种。
2.隔离防护:对患者需进行隔离,其粪便、分泌物等需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如儿童、免疫力低下者等。特殊人群中,孕妇若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需密切观察自身及胎儿情况,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应尽量避免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