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常伴基础疾病,起病缓、症状轻,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颅CT急性期呈低密度影、慢性期有软化灶等,MRI更敏感,患者多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情可稳定或因危险因素持续存在而加重。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最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单侧手臂无力,持物掉落,走路时一侧下肢拖曳等,常见于内囊、脑桥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累及面部、肢体等,感觉障碍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症状同时存在,病变多位于丘脑腹后核等部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明显,上肢共济失调症状相对较轻,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或内囊后肢及偏上部位的病灶。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书写笨拙等,病变常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前肢及放射冠部位。
影像学特征
头颅CT表现:急性期病灶呈低密度影,边界不清,直径一般在0.2-15mm之间,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慢性期病灶可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软化灶,部分可伴有局部脑组织萎缩改变。
头颅MRI表现: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比CT更敏感,早期病灶在DWI(弥散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ADC(表观扩散系数)呈低信号,能更早发现病变;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及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呈高信号,病灶大小、部位等显示更为清晰准确。
病史与病情发展
患者多有长期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史,如高血压病史若控制不佳,会持续损伤脑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微栓塞形成,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也易引发脑血管病变。病情发展方面,部分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如果危险因素持续存在,可能会有新的腔隙性梗塞病灶形成,导致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认知功能减退、肢体活动障碍加重等情况,尤其是高龄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病情进展风险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