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症状表现包括皮肤有斑点状和片状损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及儿童青少年,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成年人典型,儿童皮疹有特点,免疫低下人群症状不典型且治疗难。
皮肤损害形态
斑点状损害:初期通常表现为细小的斑点,颜色可呈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等,大小如米粒至绿豆般,随着病情发展,斑点会逐渐增大融合成片状。例如,在胸部、背部等部位可能先出现单个或多个淡褐色的小斑点,边界相对清楚。
片状损害:融合后的片状损害形状不规则,表面覆有细小鳞屑,鳞屑一般较薄,容易刮除,刮除鳞屑后,可见轻微的红斑,一般无明显的炎症反应,患者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或瘙痒等剧烈不适,但部分人可能会有轻度瘙痒感。
好发部位
皮脂腺丰富部位:花斑癣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胸部、背部、上臂、腋窝等。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皮脂腺分泌旺盛,为马拉色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例如,男性背部是花斑癣的常见好发区域之一,由于背部皮脂腺发达,汗液不易蒸发,局部环境温暖潮湿,利于马拉色菌繁殖。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来说更容易患上花斑癣,可能与他们新陈代谢旺盛,皮脂腺分泌相对较多,且皮肤屏障功能尚不完善等因素有关。比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皮脂腺分泌增加,若不注意皮肤清洁,就容易引发花斑癣。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成年人:成年人患花斑癣时,上述的皮肤损害形态和好发部位表现较为典型,一般根据皮肤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较易诊断。但如果成年人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花斑癣可能更容易复发或病情相对顽固。
儿童:儿童患花斑癣时,症状可能与成年人相似,但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皮疹表现上可能鳞屑相对更薄,颜色可能更淡一些。而且儿童自我防护意识较差,若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导致花斑癣反复发作。在诊断时,真菌学检查需要更加规范操作,以确保结果准确,因为儿童皮肤薄,采样时要避免过度损伤皮肤。
特殊人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花斑癣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皮疹可能更广泛、颜色更深,且病情容易反复,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这类人群需要在积极治疗花斑癣的同时,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以提高整体免疫力,促进皮肤病变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