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痤疮是30-50岁中年人易患的面部中央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微生物感染、免疫炎症、皮肤屏障等因素相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眼型等表现,靠临床表现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等鉴别,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等方法,特殊人群治疗谨慎,生活中要注意相关事项。
发病特征
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相对多见,但男性病情通常可能更为严重。其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更高;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皮肤的血管对多种刺激的反应异常,导致面部血管扩张等表现;微生物感染,像毛囊蠕形螨等微生物的感染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免疫炎症反应,机体的免疫细胞及相关炎症介质参与了局部的炎症反应过程;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的屏障作用减弱,使得外界刺激更容易影响皮肤,进而诱发或加重红斑痤疮。
临床表现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主要表现为面部中央反复出现红斑,尤其在进食辛辣食物、热饮、受热、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容易加重,还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看起来面部有明显的红血丝。
丘疹脓疱型: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类似痤疮的表现,但又有其自身特点,与普通痤疮不完全相同。
肥大增生型:常见于鼻部,鼻部皮脂腺增生肥大,形成结节状隆起,影响外观。
眼型:可出现眼部的症状,如眼干、眼痒、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严重时可影响视力。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观察面部皮肤的症状表现等。需要与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样药疹、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脂溢性皮炎一般有油腻性鳞屑,分布范围可能更广泛;玫瑰痤疮样药疹有明确的用药史;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有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病史等。
治疗与注意事项
目前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过度清洁皮肤,加强保湿润肤,避免过热、过冷及日光暴晒等刺激;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使用相应药物,如外用抗生素、壬二酸等,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等;对于肥大增生型可考虑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健康饮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