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侵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致肌肉松弛性麻痹好发儿童,病因是病毒经粪-口途径进入人体先局部繁殖再侵血流袭中枢神经,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占比高无明显症状仅粪便分离病毒)、顿挫型(有非特异性症状持续可缓解)、无瘫痪型(有脑膜刺激征体温可恢复)、瘫痪型(出现肢体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诊断靠发病周内从咽部及粪便分离病毒或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治疗是支持对症及瘫痪者康复训练,预防靠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灭活疫苗,儿童是高发群体家长要按时带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接触病毒携带者排泄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改善预后。
一、定义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致使肌肉呈现松弛性麻痹,好发于儿童群体。
二、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归属于肠道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道局部繁殖,随后侵入血流,进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此型占感染总数的90%-95%,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能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2.顿挫型:约占4%-8%,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持续1-3天可缓解。
3.无瘫痪型: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发热、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一般3-5天体温可恢复正常。
4.瘫痪型:约占1%-2%,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肢体瘫痪,以下肢较为常见,多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四、诊断方法
1.病毒分离:发病1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2.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呈阳性可确诊为近期感染。
五、治疗
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如让患者卧床休息、使用退热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对出现瘫痪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
六、预防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关键举措,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灭活疫苗,通过主动免疫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
七、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是小儿麻痹症的高发群体,家长需按照免疫程序按时带儿童接种疫苗,以此预防病毒感染。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的排泄物,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已出现相关症状的儿童,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