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引发因素有婴幼儿自身口腔环境娇嫩、免疫不完善,喂养中乳头或奶瓶消毒不彻底、母亲乳头有问题,疾病及药物方面长期用抗生索或糖皮质激素、患某些系统性疾病,还有口腔局部损伤、环境潮湿不通风等,家长要注意相关防护,婴幼儿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婴幼儿自身因素:
口腔环境特点:婴幼儿的口腔黏膜相对娇嫩,且唾液分泌量较少,口腔自洁能力弱。例如,新生儿口腔pH值呈中性或微碱性,这种环境适宜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逐渐消耗,而自身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对白色念珠菌的抵御能力较弱。
喂养相关因素:
乳头或奶瓶消毒不彻底:如果母亲的乳头清洁不彻底,或者给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器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白色念珠菌就可能在这些物品上滋生,进而感染婴幼儿口腔引发鹅口疮。比如,长期不更换或消毒不规范的奶瓶,残留的奶液容易成为白色念珠菌的培养基。
母乳喂养时母亲乳头问题:母亲乳头有破损或感染时,哺乳过程中婴幼儿接触到受污染的乳头,也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
疾病及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一些婴幼儿由于患有其他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这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哮喘等疾病时,也可能影响口腔内的微生态环境,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等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进而引发鹅口疮。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
其他因素:
口腔局部损伤:婴幼儿口腔若有擦伤、溃疡等损伤,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白色念珠菌更容易侵入并繁殖,从而引发鹅口疮。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也可能增加白色念珠菌滋生的机会,增加婴幼儿患鹅口疮的可能性。比如,婴幼儿的被褥、衣物等长时间不晾晒,容易滋生白色念珠菌。
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婴幼儿口腔清洁,定期对奶瓶、奶嘴等器具进行严格消毒,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乳头清洁。如果婴幼儿出现口腔内有白色斑膜等疑似鹅口疮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盲目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