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发主要侵袭五岁以下儿童有典型及重症表现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行对症支持治疗可通过个人卫生环境消毒等预防五岁以下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儿童需密切观察与相应照护。
一、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袭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重症患儿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二、病因
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感染引发,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如接触患儿的分泌物、粪便等)、飞沫传播(如患儿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等。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急性起病,多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散在皮疹或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口腔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导致疼痛、拒食。
2.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如精神差、嗜睡、易惊、抽搐等)、呼吸系统受累(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等)、循环系统受累(如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异常等),需高度警惕。
四、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核酸检测发现肠道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病毒以明确病原。
五、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口腔疱疹可局部护理缓解不适;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针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受累情况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接触口鼻;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
2.环境消毒: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3.避免聚集: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4.托幼机构防控:托幼机构等做好晨检工作,发现疑似患儿及时隔离,对环境进行消毒。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5岁以下儿童:此年龄段为高发人群,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2.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3.有基础疾病儿童:本身存在基础疾病者感染手足口病后更易出现重症,家长及医护人员需格外警惕,加强病情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照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