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患手足口病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隔离与观察至少2周,密切关注重症表现;一般护理要提供适宜休息环境、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包括发热时物理或药物降温,重症可能用抗病毒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要加强护理监测,总之要综合护理观察,异常及时就医。
一、隔离与观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发病后应立即将患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隔离时间至少2周左右,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脉搏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表现,提示可能出现了重症情况,需及时就医。
二、一般护理
1.休息环境:让患儿居住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左右)的房间内,保证患儿有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2.口腔护理:由于口腔内可能有疱疹或溃疡,会引起疼痛,影响患儿进食。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用辛辣、过咸、过酸等刺激性食物。
3.皮肤护理:患儿的皮肤疱疹要保持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破溃感染。衣服要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勤更换,保持皮肤干燥。对于疱疹破溃处,可以遵医嘱涂抹适量的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三、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如果患儿体温不超过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适当减少衣物等。如果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低龄儿童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退热药物,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热制剂,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2.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但如果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更加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护理过程中要耐心细致,严格按照上述护理和观察要求进行操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患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会加重,需要在治疗手足口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加强病情监测。
总之,小孩得了手足口病后,要采取隔离、一般护理、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殊人群更要加强护理和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