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6-15岁青少年,链球菌感染后发病,呈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受累,一般不畸形,ASO等可异常;类风湿关节炎任何年龄可发病,30-50岁为高峰且女性多,累及小关节多对称,易畸形,RF等可异常,影像学早期有软组织肿胀等,晚期有畸形等,两者在发病情况、关节受累、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发病情况
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一般年龄在6-15岁之间,性别差异不显著,多在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如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4周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是男性的2-3倍,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尚无明确的前驱感染特定关联。
二、关节受累特点
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一般不会导致关节畸形。以膝关节为例,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但经过规范治疗后关节功能多可恢复正常,很少遗留后遗症。
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通常为对称性发病。病情迁延不愈时易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女性患者中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使病情有一定波动。
三、实验室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多数患者ASO升高,可高于500U。
红细胞沉降率(ESR):多增快,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
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RF):约70%-8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较高,尤其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大,在女性患者中该抗体阳性的比例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也常升高,反映病情的活动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能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慢性期关节X线多无明显骨质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晚期可出现关节半脱位、强直等畸形表现,影像学改变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对女性患者由于其发病特点和激素等因素影响,影像学监测需更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