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原因包括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和出生后感染。宫内感染是孕妇感染相关病原体通过胎盘或血液循环等途径致胎儿肺部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与产道病原体污染、胎膜早破时间过长有关;出生后感染包括接触感染源以及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导致易感染。
一、宫内感染
(一)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1.病原体种类: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或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新生儿肺部感染。例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累及肺部引发感染。
2.孕期因素影响:孕妇孕期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胎盘,进而感染胎儿肺部。若孕妇孕期卫生状况不佳,也增加了宫内感染的风险。
二、分娩过程中感染
(一)产程中感染
1.产道病原体污染:产道中存在的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等,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吸入受污染的分泌物而发生肺部感染。例如,产妇产道携带B族链球菌,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吸入含有该菌的分泌物,引发肺部感染。
2.胎膜早破的影响:胎膜早破时间过长时,细菌容易沿着胎膜破裂处上行感染胎儿,增加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几率。一般来说,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如24小时以上),新生儿肺部感染风险明显升高。
三、出生后感染
(一)接触感染源
1.密切接触人员携带病原体:新生儿出生后与携带病原体的人员密切接触,如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其携带的病毒(如流感病毒等)或细菌可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肺部感染。例如,家人患流感,通过飞沫传播将流感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引发新生儿肺炎。
2.医院内感染:新生儿在医院新生儿科等环境中,若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也易发生肺部感染。医院中如空气消毒不彻底、婴儿暖箱等设备清洁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新生儿接触病原体而感染肺部。
(二)自身免疫及生理特点影响
1.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肺部感染。早产儿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肺的防御功能更差,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相对足月儿更高。
2.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新生儿呼吸道狭窄,黏液分泌较少,纤毛运动较弱,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差,病原体容易在呼吸道内滞留并引发感染。例如,新生儿的气管管径小,痰液等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病原体在肺部滋生引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