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通过密切接触、飞沫、经口等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染,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别注意,肠道病毒侵入人体后增殖形成病毒血症,侵犯多器官致相应症状,重症可累及重要器官。
密切接触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例如与患儿共用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唾液、疱疹液或粪便而感染。在家庭、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播。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喜欢密切接触,所以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更容易相互传染。
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人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一般来说,飞沫传播的距离有限,但在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内,如拥挤的教室、密闭的室内等,飞沫传播的风险会增加。
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可引起感染。例如,饮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未煮熟的食物等。
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及发病机制
儿童: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据相关研究统计,超过80%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外界接触频繁,且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更容易接触到病毒并受到感染。
发病机制:肠道病毒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或皮肤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和淋巴组织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进而侵犯全身多个器官,如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等。病毒在这些组织中复制,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发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能累及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引发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的情况
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怀疑感染手足口病,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因为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可能在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但病情可能迅速进展。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幼儿的口腔清洁,避免继发感染,如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口腔等。同时,要将婴幼儿的玩具、餐具等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儿童的免疫系统或身体状况本身存在一定问题,感染肠道病毒后,机体的应对能力较弱,更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家长应更加密切关注这类儿童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发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