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细菌性脑膜炎可从疫苗接种、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以及早期发现和隔离患者等方面入手。婴幼儿及儿童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成人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相关疫苗;所有人群要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基础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增强免疫力;流行期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成人: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相关疫苗,如有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人群可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所有人群:勤洗手是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能减少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数量,降低通过接触口鼻等部位而感染的可能。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下,务必认真洗手。对于儿童,家长应教导并监督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因为儿童的卫生意识相对较弱,容易通过手接触将病原菌带入体内引发感染。
增强机体免疫力
所有人群:均衡饮食非常重要,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等。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充足的睡眠也必不可少,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通过规范用药等方式控制病情,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的风险。
避免接触传染源
所有人群:在细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身边有人患细菌性脑膜炎,应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如不得不接触时,可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在疾病流行季节减少带孩子去人员繁杂的场所。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患病,要做好隔离措施,患者使用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等,防止病原菌传播给他人。例如,脑膜炎奈瑟菌可通过飞沫传播,在流行期应特别注意防护。
早期发现和隔离患者
所有人群:当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疑似细菌性脑膜炎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隔离患者有助于控制病原菌的传播,防止更多人感染。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的精神状态改变、发热伴头痛呕吐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排查是否患有细菌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