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常见症状分早期和晚期,早期有排便时肿物脱出(儿童初期可自行回纳,成人早期需手推回)、肛门坠胀感;晚期有肿物脱出不能回纳(可致水肿等)、黏液流出(刺激皮肤致瘙痒等)、出血(量少,严重可多)、疼痛(肿物嵌顿时剧烈)。
一、早期症状
排便时肿物脱出
初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多见于儿童,因为儿童的盆底肌肉发育尚不完善,在排便用力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儿童在排便过程中,腹压增加,直肠黏膜受到向下的压力,导致部分黏膜脱出肛门,一般脱出物较小,呈淡红色,表面为黏膜,质地柔软。
成年人早期也可能出现排便时肿物脱出,但是脱出后需用手推回,随着病情进展,自行回纳困难。
肛门坠胀感
患者会感觉肛门有坠胀不适的感觉,尤其是在排便后这种感觉可能更明显。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排便后哭闹不安,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表达不适,但会通过哭闹来提示身体的异常。成年人则可能会频繁感觉肛门有下坠感,总想解大便,但又解不出多少。
二、晚期症状
肿物脱出后不能回纳
随着病情加重,脱出的肿物越来越大,而且不能自行回纳,甚至在咳嗽、行走、下蹲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也会脱出。此时肿物可能会受到摩擦、感染等,出现水肿、充血、糜烂、坏死等情况。例如,脱出的直肠黏膜或肠管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肿物脱出不能回纳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生长发育,因为脱出物的刺激可能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的损伤和感染,进而影响儿童的排便习惯和心理状态。
黏液流出
由于直肠黏膜反复脱出,刺激肛门周围的腺体分泌增加,导致黏液流出。黏液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湿疹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这种黏液流出的情况。儿童如果出现黏液流出,可能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的不适,表现为搔抓肛门周围等行为;成年人则可能会感觉肛门周围潮湿、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出血
一般出血量较少,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手纸上有鲜血。但如果脱出的肿物受到摩擦严重,也可能出现较多量的出血。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会发现大便后手纸上有血迹,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成年人则可能在排便后发现便纸上有鲜血,需要引起警惕,因为这可能是脱肛加重的表现之一。
疼痛
当脱出的肿物发生嵌顿,即不能回纳且血液循环受阻时,会出现剧烈疼痛。儿童如果发生嵌顿,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止、烦躁不安等情况,因为他们无法忍受疼痛;成年人则会感到肛门部剧烈疼痛,坐立不安,影响正常的活动和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