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治疗。药物治疗有抗真菌的多烯类、三唑类、棘白菌素类药物;手术治疗有病灶局限时的清创术和药物无效等情况时的角膜移植术;支持治疗包括散瞳和营养支持。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手术轻柔,术后加强护理;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评估手术耐受性,加强监测。
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有研究表明其对多种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效果。
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氟康唑可口服或静脉给药,伊曲康唑有口服制剂,它们能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干扰真菌麦角固醇合成。不同三唑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有差异,适用于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
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合成酶,导致真菌细胞壁合成障碍而发挥杀菌作用,对于一些耐药或重症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能有效。
手术治疗
清创术:适用于病灶局限的患者,通过刮除角膜病灶组织,可减少真菌负荷,促进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助于病情控制。对于儿童患者,操作需更加轻柔准确,避免对角膜造成过度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术后反应。
角膜移植术:当药物治疗无效,角膜溃疡穿孔风险大或溃疡累及全层角膜时,可考虑角膜移植术。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评估手术时机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需密切随访观察角膜植片情况及视力恢复等情况,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支持治疗
散瞳:使用阿托品等散瞳药物,可防止虹膜后粘连,减轻眼部疼痛,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适用,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浓度和剂量的把握,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通过散瞳还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退。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角膜组织的修复。维生素A等对角膜上皮的修复有一定帮助,可通过饮食或适当的营养补充剂来保证摄入。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真菌性角膜炎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例如药物的安全性、代谢能力等。手术操作要轻柔精准,术后护理要加强,密切观察儿童的眼部症状及全身反应,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及时察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是否会与治疗其他基础疾病的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手术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差,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术后要加强眼部及全身的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