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主要侵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的急性传染病,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分三型且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传染源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夏秋季为高发时节且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诊断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预防主要通过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和注射脊灰灭活疫苗及加强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治疗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采取对症支持,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并使用维生素B族等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儿童需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孕妇感染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需做好防护,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风险高应加强防护。
一、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儿童为高发群体。
二、病原学
脊髓灰质炎病毒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流行特征:夏秋季为高发时节,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无任何临床症状,仅能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抗体。
2.顿挫型: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数天内可恢复。
3.无瘫痪型: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等表现,无瘫痪症状。
4.瘫痪型:分为脊髓型(表现为弛缓性、非对称性瘫痪)、延髓型、脑型等,瘫痪具有特定的临床特点。
五、诊断
主要依靠病毒分离(从粪便、咽部分泌物等中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等来明确诊断。
六、预防
主动免疫: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脊灰灭活疫苗(IPV)是主要预防方式,通过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其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注重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等,以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七、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可使用维生素B族等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恢复期则进行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脊髓灰质炎高发群体,需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家长应重视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保障儿童健康。
孕妇:孕妇若感染脊髓灰质炎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做好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
免疫功能低下者:此类人群感染脊髓灰质炎的风险较高,应加强防护,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