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屈光参差(度数差超范围易致弱视)、斜视(双眼视轴分离影响视觉发育)、形觉剥夺(婴幼儿期光线进入受影响易致弱视)、先天因素(早产儿等及遗传可能增加风险)、年龄因素(0-6岁尤其是1-3岁是关键期,易受干扰致不可逆损害)、性别因素(非根本差异)、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等不良方式增加风险)。
当双眼的屈光度数存在差异时,比如一只眼近视度数明显高于另一只眼,会导致双眼看到的物体清晰度不同,大脑难以将两只眼看到的图像融合,长期如此就可能引发弱视。例如,有研究发现,屈光参差度数超过一定范围(一般超过2.50D的球镜差或超过1.00D的柱镜差)时,弱视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
斜视
斜视患者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外界物体不能同时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大脑无法正常融合两眼的图像,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容易引发弱视。比如共同性内斜视或外斜视,随着斜视程度的加重,弱视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形觉剥夺
婴幼儿时期若存在影响光线进入眼内的情况,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上睑下垂遮盖瞳孔等,会使视网膜不能接收到正常的视觉刺激,影响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弱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如果没有及时手术治疗,由于光线被遮挡,视网膜得不到充分刺激,很容易发生弱视。
先天因素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由于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视网膜、视觉中枢等发育不完善的情况,增加了弱视发生的风险。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弱视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弱视病史,后代发生弱视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
视觉发育有关键期,一般认为0~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1~3岁是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出现上述影响视觉发育的因素,更容易引发弱视。因为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视中枢等结构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最为敏感,一旦受到干扰,就容易导致不可逆的视觉功能损害。
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弱视发生概率不同,但从临床观察来看,部分斜视等情况在男女中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这不是导致弱视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上述的屈光、斜视、形觉剥夺等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用眼环境光线不合适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弱视发生风险。例如,儿童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影响视觉发育,尤其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这种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正常的视觉刺激输入,从而增加弱视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