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成因有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弯曲度小、成人盆底肌肉韧带松弛等)和腹内压增高(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临床表现早期是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晚期是直肠全层脱出不能自行还纳且有诸多伴随症状,小儿脱肛多为黏膜脱垂随年龄增长可自愈要培养良好排便习惯,成人要积极治疗腹内压增高疾病并加强盆底肌肉锻炼,脱肛需重视,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勿追求错误的“做到脱肛”行为。
一、脱肛的成因
1.解剖因素
小儿骶骨弯曲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易脱垂。成人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的腹膜承受压力增加,将直肠前壁压入直肠壶腹,推动直肠脱垂。
年老体弱、多次分娩等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减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2.腹内压增高
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均可使腹内压持续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例如,慢性咳嗽的患者,咳嗽时腹内压瞬间升高,反复作用就可能增加直肠脱垂的风险;便秘患者排便时用力屏气,腹内压增大,也容易引发直肠脱垂。
二、脱肛的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小儿多表现为排便时肛门有红色肿物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缩。成人早期也可能在腹压增加时出现直肠黏膜脱出,如咳嗽、久站、行走时等,可自行回纳。
2.晚期表现
直肠全层脱出,且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脱出的直肠黏膜可发生炎症、水肿、溃疡、出血等,患者可出现肛门坠胀、疼痛、黏液便等症状。长期脱垂还可能导致肛门失禁、直肠溃疡等并发症。
三、脱肛的预防与应对
1.小儿脱肛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小儿脱肛多为黏膜脱垂,一般随年龄增长可自愈。要避免小儿长时间蹲便,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如小儿出现脱肛,应及时将其轻轻托回肛门内,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
2.成人脱肛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咳嗽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前列腺增生有排尿困难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处理。平时要注意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可进行提肛运动,即有意识地收缩肛门,每次收缩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预防直肠脱垂。
脱肛是需要重视的病症表现,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而不是去追求“做到脱肛”这种错误且不健康的行为。如果发现有疑似脱肛的情况,应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