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是肛瘘的一种,瘘管位置在肛管外括约肌深部以下,由感染等因素引起,有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可通过肛门指诊、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原则是切开瘘管促进愈合,儿童手术需精细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术后要加强肛周护理。
1.病因
感染因素:大部分低位肛瘘是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如肛腺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被粪便等异物堵塞时,易引发肛腺感染,感染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形成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瘘管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即为低位肛瘘。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这与男性肛腺分泌活跃等因素有关。长期生活不规律、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肛腺感染风险,有肛周脓肿病史者发生低位肛瘘的概率也会升高。
其他因素:少见的病因有结核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累及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导致肛瘘形成,但相对较为少见。
2.临床表现
流脓:瘘管外口会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是否有分支等因素而异。在急性感染期,分泌物会增多,且可能伴有臭味。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坠胀不适。但当外口愈合,瘘管内脓液积聚,或粪便等进入瘘管时,可引起疼痛,出现肿痛感,尤其在行走、坐立等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会感觉肛周皮肤瘙痒,常可导致皮肤湿疹样改变。
3.诊断方法
肛门指诊: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瘘管,低位肛瘘的瘘管位置较低,多可在皮下或括约肌浅部触及条索状硬物,按压时有压痛,有时可触及外口。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瘘管,可探查内口的位置,但操作时要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对于复杂的低位肛瘘,可采用肛管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肛管超声可清晰显示瘘管的位置、走向等;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复杂程度,包括内口位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检查方法选择需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儿童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身体辐射小的检查方法,如肛管超声等。
4.治疗
手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手术的原则是切开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低位肛瘘切开术,适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手术时将瘘管全部切开,依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精细,要尽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避免影响肛门的正常功能。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彻底清除感染的肛腺等病灶,防止复发。术后要加强肛周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定期换药,促进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