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有识别要点,预防需从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入手,患病后要隔离,出现重症表现及时就医,家庭护理包括发热、口腔、皮肤护理。
一、手足口病的识别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低热、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可在1周左右自愈。但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需及时就医。
二、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儿童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时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揉搓双手至少20秒,可有效去除病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2.环境卫生
定期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如将玩具浸泡在浓度合适的含氯消毒液中15-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尤其是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3.疫苗接种
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是预防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隔离与就医
1.隔离
一旦儿童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隔离时间一般为2周左右,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且疱疹结痂后方可解除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2.及时就医
当儿童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且持续不退)、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重症表现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对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病情变化较快,更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四、家庭护理
1.发热护理
对于低热(体温37.5℃-38.5℃)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同时让患儿多喝温水,促进新陈代谢。
若体温超过38.5℃,但儿童精神状态尚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贴等进行退热辅助,但要避免盲目使用成人退热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
2.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饭后让儿童用生理盐水漱口,以缓解口腔疼痛和预防感染。对于口腔疱疹和溃疡较严重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喷雾剂等药物来减轻症状。
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摩擦疱疹部位。对于疱疹破裂的患儿,可涂抹碘伏等进行局部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