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绞痛有突然间歇性剧烈哭闹难被安抚、伴面部涨红等表现且多集中傍晚夜间,与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及喂养因素相关,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助排气、适当保暖、母乳喂养母亲避易产气或过敏食物、配方奶喂养换低敏配方奶,优先非药物,药物需儿科医生严格指导,婴儿护理要精细,按摩力度轻柔,保暖关注体温皮肤,喂养用正确姿势并拍嗝,症状久不改善或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一、症状
(一)婴儿肠绞痛典型症状表现
婴儿肠绞痛时多出现突然性、间歇性的剧烈哭闹,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难以通过安抚(如拥抱、喂奶等)迅速缓解。同时常伴有面部涨红、双下肢蜷曲、腹部膨隆等表现,发作时间多集中在傍晚或夜间。其发生可能与婴儿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如肠道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肠道蠕动不协调等有关;也可能与喂养因素相关,例如喂养时吸入过多空气、对配方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等。
二、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腹部按摩:家长可将双手温暖后,以婴儿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每次按摩时间约5-10分钟,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婴儿排气,从而缓解肠绞痛带来的不适,按摩时需注意力度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刺激婴儿。
2.保暖措施:适当为婴儿增添衣物,保持腹部温暖,因为腹部着凉可能会加重肠道痉挛,通过保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肠绞痛症状。但要注意保暖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导致婴儿不适。
3.喂养调整: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留意自身饮食,避免摄入易产气(如豆类、洋葱等)或可能引起婴儿过敏的食物;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更换低敏配方奶,如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以减少因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引发的肠绞痛。
(二)药物治疗原则
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肠绞痛,若确需药物治疗,需在儿科医生严格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婴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且要以保障婴儿舒适度为首要原则,不机械按体温等其他非核心指标用药,同时需高度警惕低龄儿童用药风险,避免随意使用可能不适合婴儿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提示(婴儿为例)
婴儿肠绞痛时,家长护理需格外精细。在腹部按摩时必须确保手法轻柔,严格遵循顺时针按摩方向,防止因力度不当给婴儿腹部造成损伤;保暖时要密切关注婴儿体温及皮肤状态,避免因保暖过度出现皮疹等问题;喂养时要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如斜抱婴儿,喂奶后及时拍嗝,减少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吸入空气,并且要持续观察婴儿对不同喂养调整措施的反应,若肠绞痛症状长时间无改善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呕吐频繁、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一步评估,确保婴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