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上行感染等,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诊断方法有尿常规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治疗,预防需注意卫生习惯等。
一、小孩尿道感染的定义
小孩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尿道、膀胱、肾盂及肾实质。
二、常见病原体
1.大肠杆菌:是引起小儿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60%-80%,多见于女孩,与女孩尿道短、距离肛门近等解剖生理特点有关。
2.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在尿路器械检查后感染及慢性尿路感染中较为常见。
3.葡萄球菌:多由血行感染引起,常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败血症。
三、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病原体从尿道口上行并侵入膀胱,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小女孩尿道短且宽,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
2.血行感染:较少见,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败血症或体内化脓性病灶所致,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极为罕见,肠道与肾脏之间有淋巴管交通,升结肠与右肾之间有淋巴管相连,但通常不会引发小孩尿道感染。
四、临床表现
1.婴幼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如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部分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局部症状较轻,仅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布有臭味等,有时仅表现为发热,而无明显局部尿路症状。
2.儿童:与成人相似,年长儿可主诉尿频、尿急、尿痛,有时可见终末血尿;上尿路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寒战、腰痛及肾区叩击痛等。
五、诊断方法
1.尿常规: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尿路感染;如见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
2.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ml可确诊;10-10/ml为可疑,<10/ml多为污染。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确诊。
3.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感染或迁延不愈的患儿,需进行B超、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以了解有无尿路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异常。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
2.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通常疗程为7-10天,对于肾盂肾炎等较严重的感染,疗程需适当延长。
七、预防措施
1.卫生习惯:教育女孩要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防止粪便污染尿道;男孩应注意清洗包皮垢。
2.避免憋尿:鼓励孩子定时排尿,避免长时间憋尿,以免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3.及时处理局部病变:如有包茎、尿道狭窄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防止尿道感染反复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