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高血糖致视网膜血管损伤引发,有非增殖期和增殖期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需通过定期眼底检查筛查诊断,可通过控血糖、血压血脂及定期随访来预防管理,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眼部健康综合管理以防其发生发展。
发病机制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丢失等。进而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高血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神经细胞代谢,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临床表现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力轻度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等。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除了非增殖期的表现外,还会出现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情况,患者视力会明显下降,甚至失明。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没有显著的本质差异,但不同个体对高血糖的视网膜血管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往往较差,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吸烟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如糖化血红蛋白长期高于正常范围),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筛查与诊断
筛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建议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进行一次眼底筛查。对于已经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筛查间隔。
诊断:通过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眼底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视网膜的病变情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预防与管理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合理的降糖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可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和减缓其进展速度。
血压与血脂管理: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30/80mmHg),高血脂患者需要通过饮食和药物等方式控制血脂水平,以减少对视网膜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定期随访:糖尿病患者要遵循医生建议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重视眼部健康,通过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