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儿科疾病,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由病毒或细菌感染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7-12岁儿童多见,有腹痛、发热、消化道症状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儿童患者治疗要密切观察,特殊病史儿童需谨慎调整方案。
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多数情况下是由病毒感染引发,比如柯萨奇B组病毒等,也有少部分是细菌感染导致,像链球菌等。当人体上呼吸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病原体可经淋巴循环波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例如,儿童在春季或秋季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此时就可能并发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年龄因素:多见于7-12岁的儿童,这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有关。
临床表现
腹痛:是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等。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只是偶尔感觉脐周有轻微不适,而有的儿童则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阵发性腹痛。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也有部分儿童体温可正常;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比如,有些儿童在腹痛的同时会伴有呕吐,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下腹或脐周有轻度压痛,压痛部位不固定,腹肌紧张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若为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C反应蛋白可能会升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需注意与其他引起腹痛的疾病相鉴别,如阑尾炎等。例如,通过B超检查可以清晰看到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等情况。
治疗与预后
治疗: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则主要是进行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如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同时,要让患儿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预后:大多数患儿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淋巴结肿大可逐渐消退,腹痛等症状也会缓解,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反复发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使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比如,在使用退热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并且要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同时,要让儿童多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特殊病史儿童:如果儿童有既往的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在治疗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时,要更加谨慎,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因为这类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病情的变化或在治疗中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要根据其具体病史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