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与直肠癌在症状表现、医学检查鉴别和发病机制上存在差异。症状表现上,痔疮便血多鲜红、可脱出,直肠癌便血暗红伴黏液、有排便习惯改变等;医学检查鉴别中,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各有不同;发病机制上,痔疮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瘀血,直肠癌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环境、肠道炎症、分子生物学改变等。
直肠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常伴有黏液,可与粪便相混;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还可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晚期可出现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直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有结直肠息肉病史、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患者等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医学检查鉴别
直肠指检:这是初步筛查直肠癌的重要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痔疮一般不易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等异常,但如果痔疮伴有血栓形成等情况,直肠指检可触及较软的包块等。直肠指检时,医生可触摸到直肠内是否有肿块、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直肠指检,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该项检查,有结直肠相关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的情况,能发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痔疮,结肠镜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肠道其他病变。在进行结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等操作,不同年龄人群检查要求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群均可进行该项检查,有肠道症状怀疑病变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大便潜血试验:直肠癌患者大便潜血试验多呈阳性,而痔疮患者大便潜血试验一般为阴性,但这只是初步筛查手段,不能仅凭此确诊。大便潜血试验主要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该项检查,对于有便血等症状的人群可作为辅助检查方法。
发病机制区别
痔疮: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多种因素可诱发,如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屏气,导致直肠静脉丛压力升高,容易引起静脉扩张淤血;久坐久站使肛周静脉回流受阻;妊娠时腹腔压力增高,影响直肠静脉回流等。
直肠癌: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直肠癌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可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环境因素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可影响肠道功能,增加直肠癌发病几率;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长期不愈,也可能诱发直肠癌;此外,基因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改变也是直肠癌发病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