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病因分别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多因素相关;发病特点上,风湿性关节炎多发于青少年及儿童,累及大关节呈游走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年龄广,女性多见,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病理改变有别,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可致关节畸形等;实验室检查中,风湿性关节炎ASO等常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RF等有特点;治疗原则各异,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抗感染等预后较好,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多种治疗且常需长期控制病情,特殊人群患病各有需注意之处。
一、病因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寒冷、潮湿等因素常可诱发。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等组织导致的慢性炎症。
二、发病特点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
多发于青少年及儿童,年龄一般在6-15岁。
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年龄较广,以30-50岁女性多见。
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常见的有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一般呈持续性、对称性发病。
三、病理改变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急性期过后,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主要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逐渐侵蚀关节软骨、骨组织等,若病情控制不佳,晚期可导致关节畸形、强直、功能丧失。
四、实验室检查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常升高。
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RF)在部分患者中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且敏感性较好。
血沉、C反应蛋白也常升高,但程度与病情活动相关。
五、治疗原则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
主要是抗感染(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风湿治疗(如水杨酸制剂等),一般预后较好,经积极治疗后关节功能多可恢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免疫净化、手术治疗等,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很重要,但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患风湿性关节炎,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积极治疗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女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孕期和哺乳期用药需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和药物对胎儿、婴儿的影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脏病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抗风湿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