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发病与小儿骶骨弯曲未形成、老年人肌肉松弛及腹压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有早期表现、脱出物情况及伴随症状等临床表现,小儿、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影响,诊断靠体格检查、排粪造影检查、内镜检查等,可通过保持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做好小儿护理等预防。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儿发育不全的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导致直肠容易向腹腔内滑动;老年人肌肉松弛,支持组织软弱;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因素使腹压增加,推动直肠向下脱出等。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逐渐增长,便后需用手托回甚至不能自行回纳。
2.脱出物情况:脱出的直肠黏膜呈淡红色,如有感染,可出现充血、水肿,表面有溃疡或分泌物。病情严重者,在咳嗽、行走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也可脱出,且不易回纳。
3.伴随症状:可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长期脱垂可导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糜烂等。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1.小儿:小儿脱肛多为直肠黏膜脱垂,3岁以下小儿多可自愈,这与小儿骶骨弯曲尚未发育完全有关。其发病可能与便秘、腹泻等因素有关,在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小儿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蹲便等。
2.老年人: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肌肉松弛,脱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常合并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导致长期咳嗽、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等,这些因素可增加腹压,促使脱肛发生。老年人发生脱肛后,回纳相对困难,且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更加注重局部护理,预防感染。
3.女性:女性在妊娠、分娩等过程中可能会对盆底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增加脱肛的风险。尤其是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肌肉和筋膜受损更严重,更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肛门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情况;同时观察脱出物的形态、颜色等。
2.排粪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直肠的形态、脱垂的程度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3.内镜检查:如直肠镜检查,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肿瘤等。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缩短排便时间,预防便秘和腹泻。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减少腹压增加的因素。
3.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可通过提肛运动等方式,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如每次收缩肛门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
4.小儿护理:小儿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防止腹泻和便秘,随着生长发育,骶骨弯曲逐渐形成,脱肛有自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