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青少年,与雄激素水平、皮脂分泌、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发病机制包含这些因素;临床表现有非炎症性(白头、黑头粉刺)和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损,好发面部、胸背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等会影响痤疮。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雄激素水平:青春期后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这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中均较为常见,男性由于雄激素分泌量相对更多,可能痤疮发生的严重程度有时会更明显。女性则可能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雄激素水平波动,导致痤疮在经期前后加重等情况。
皮脂分泌增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是毛囊内的重要成分,当皮脂分泌过多时,容易堵塞毛囊口。例如,油性皮肤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皮脂分泌过多的情况,从而增加痤疮发生风险。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会导致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影响皮脂的正常排出,形成微粉刺等,进而发展为痤疮。这种角化异常可能受遗传等因素影响,部分有家族痤疮史的人群可能存在更明显的导管角化异常倾向。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痤疮丙酸杆菌是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的细菌,它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进一步加重毛囊口的堵塞,同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痤疮部位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表现。
临床表现
皮损类型:
非炎症性皮损: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为圆顶状丘疹,毛囊开口明显,可挤出黑色脂栓。
炎症性皮损:有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丘疹一般为红色,直径1-5毫米左右;脓疱则是在丘疹基础上出现的含有脓液的疱,周围常有红晕;结节是直径大于5毫米的炎性损害,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囊肿是大小不等的含有脓液或血液的囊性损害,触摸有波动感,愈合后常留下瘢痕。
好发部位:主要好发于面部,也可累及胸背部、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面部的额头、面颊、下颌等区域都是常见的痤疮好发部位,胸背部的痤疮在青春期人群中也较为多见,男性可能胸背部痤疮相对更明显一些。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痤疮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痤疮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痤疮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内分泌疾病等特殊病史情况;老年人群痤疮相对少见,若老年出现痤疮需警惕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等因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饮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加重痤疮,比如一些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大、经常熬夜,痤疮可能会比生活作息规律的同龄人更严重。女性在孕期痤疮可能会有变化,部分女性孕期痤疮会减轻,但也有部分会加重,这与孕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