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由脑血管病变致脑组织损害引发认知障碍,病因涉及大血管病变致脑供血减少、小血管病变影响脑白质微循环而损认知功能,临床表现有执行、记忆等功能缺损及不同病变类型表现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评估和影像学检查,预防需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有病史者及女性要相应关注以降低发病或延缓认知恶化。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引发脑组织损害进而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发病主要与脑血管事件导致脑实质损伤密切相关,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病因机制
1.大血管病变:如颈动脉狭窄、脑梗死等,此类病变会使脑部血液供应明显减少,影响大脑特定区域的正常功能,长期可导致认知功能逐步受损。例如,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可能造成较大范围脑区缺血,进而引发认知障碍相关表现。
2.小血管病变:像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等,小血管病变会影响脑白质等区域的微循环,日积月累可损害认知相关脑区的结构与功能,致使认知功能出现减退等问题。
二、临床表现
1.认知功能缺损特点:具有执行功能障碍(如计划、组织、解决问题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尤其近事记忆受损较为突出)、语言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命名障碍等)、视空间障碍(如迷路、空间构图障碍)等,且病情通常呈波动性或阶梯式进展,即在脑血管事件发生后认知功能可能突然或逐步恶化。
2.不同血管病变类型表现差异:若为多发出血性卒中导致的血管性痴呆,可能有反复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伴随认知功能的阶段性下降;而由慢性脑低灌注引起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减退往往呈渐进性发展。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患者脑血管病病史,包括是否有脑梗死、脑出血等事件发生及相关治疗情况。
2.临床表现评估:通过神经心理测试等了解患者认知功能缺损的具体方面及程度。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发现脑梗死、脑出血等病灶,头颅MRI对脑小血管病变、脑白质疏松等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明确脑血管病变与认知障碍的关联。
四、预防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防措施:积极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严格管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定、高血脂患者的血脂达标等,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脑血管病发生风险,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可能。
2.特殊人群关注: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功能逐渐衰退,需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关注认知功能变化,一旦出现记忆力下降、生活能力减退等异常及时就医。
有脑血管病病史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基础疾病,规律服药,避免脑血管病复发,定期复诊评估认知功能状态,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认知功能恶化。
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阶段,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脑血管健康,应注重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关注自身认知功能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