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是指5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分原发和继发,原发多见。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习惯调整(作息规律、饮食管理)、排尿训练(膀胱功能锻炼)、心理支持(消除心理压力);非药物干预不佳需就医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继发遗尿可能用抗感染药但优先非药物且慎用药;要考虑年龄因素,关注心理,注意会阴部清洁。
一、小儿遗尿的定义
小儿遗尿是指5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较多见,指从婴儿期开始的无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遗尿;继发性遗尿则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生活习惯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儿童每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避免过度疲劳嗜睡,晚上按时上床睡觉,养成良好的睡眠节律。因为生活不规律可能影响膀胱功能的正常调节,导致遗尿发生或加重。例如,每天固定晚上9点左右上床,早上7点左右起床。
2.饮食管理:晚餐避免食用过多含水量多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等,且睡前2-3小时尽量不饮水,减少夜间尿量生成。同时,鼓励儿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可能会压迫膀胱,影响排尿功能。
(二)排尿训练
1.膀胱功能锻炼:白天让儿童有意识地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增加膀胱容量。比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慢慢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并鼓励儿童尽量一次排空膀胱尿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儿童的膀胱控制能力。
(三)心理支持
1.消除心理压力:家长要避免对遗尿儿童进行指责、嘲笑等,防止儿童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可能会加重遗尿症状,可以多给予儿童鼓励与安慰,表示遗尿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帮助儿童树立战胜遗尿的信心。例如,当儿童偶尔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三、医疗干预情况
(一)相关检查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需要带儿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了解肾脏、膀胱、尿道等结构是否正常;对于部分儿童还可能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等,以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情况。
(二)药物治疗
如果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遗尿,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诊断和指导,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谨慎使用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遗尿,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5岁以下儿童出现遗尿可能多为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改善,但5岁以上仍频繁遗尿则需要重视。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较大年龄儿童,避免因遗尿产生心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儿童会阴部清洁卫生,防止因遗尿导致皮肤感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