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姿势异常、反射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觉听觉障碍及生长发育落后等多方面的症状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运动,运动发育落后。常出现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等,紧张时不自主运动加剧,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患儿可能在坐、站、走时出现难以控制的肢体扭曲动作,影响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共济失调型: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平衡功能差,步态不稳,行走时双脚间距宽,摇晃不定,类似于醉酒步态。患儿动作笨拙,准确性差,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难以完成。
姿势异常
由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原因,患儿常出现各种异常姿势。例如,痉挛型患儿常出现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不随意运动型患儿可能出现四肢扭曲、姿势怪异等。这些异常姿势会影响患儿的正常运动发育和功能活动。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在出生后一定时期内存在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消失。但脑性瘫痪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同时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阳性等。例如,拥抱反射在3-4个月后应消失,而脑性瘫痪患儿可能6个月甚至更久仍存在。
智力障碍
约25%-50%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患儿可能在认知、语言、注意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如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语言障碍
许多脑性瘫痪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等。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影响语言中枢及相关肌肉的协调运动有关。例如,患儿可能说话晚,发音含糊不清,严重者可能完全不能说话,同时可能伴有流涎、咀嚼困难等问题。
癫痫发作
约25%-30%的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尤其是痉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多见。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损伤导致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
视觉、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约50%以上的脑性瘫痪患儿有视觉障碍,常见的有斜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等。例如,患儿可能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问题,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认知。
听觉障碍:约30%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如听力减退等。这可能与脑部损伤影响听觉传导通路或相关结构有关。
生长发育落后
脑性瘫痪患儿整体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落后,身高、体重往往低于同龄儿童。同时,其牙齿发育可能也迟缓,容易出现龋齿等问题。在心理发育方面,也可能存在延迟,如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较正常儿童落后。对于婴幼儿期的脑性瘫痪患儿,要密切关注其体重增长情况、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达成情况等,若发现明显落后,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