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胀气与肠绞痛在定义表现、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处理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差异,肠胀气腹部膨隆、无剧烈哭闹,与消化不完善等致气体积聚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等改善;肠绞痛是2-4周内宝宝突然剧烈哭闹等,与肠道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需安抚等处理,早产儿及有基础病史新生儿情况更特殊需谨慎处理。
新生儿肠绞痛: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期现象,多发生在出生后2-4周内的宝宝。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哭闹,可持续数小时,有的宝宝还会伴有双腿向上蜷起、面部涨红等表现,哭闹难以安抚,有时会自行缓解,过后宝宝精神、食欲等可恢复正常,但容易反复出现。
发病机制差异
肠胀气:可能与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蠕动功能不协调有关,比如在喂养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或者母乳妈妈饮食中摄入过多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等)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导致肠道内气体产生和排出不平衡,气体积聚。
肠绞痛: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可能是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蠕动不规则,容易出现痉挛;另一方面,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的控制能力有限,以及可能存在的牛奶蛋白过敏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比如部分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肠道敏感,容易引发类似肠绞痛的表现。
诊断要点不同
肠胀气: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腹部外观膨隆,结合医生触诊腹部较饱满,一般通过详细询问喂养情况等综合判断,通常没有剧烈的哭闹等典型肠绞痛表现。
肠绞痛:需要根据典型的剧烈哭闹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安抚,同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哭闹后进行诊断,比如要排除肠道梗阻、感染等疾病导致的哭闹。
处理方式有别
肠胀气:一般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来改善,比如喂奶后及时拍嗝,帮助宝宝排出吸入的空气;喂奶时注意让宝宝含住整个乳头或奶嘴,减少空气吸入;还可以给宝宝进行腹部按摩,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
肠绞痛:首先也是尝试通过安抚措施,比如轻柔抱哄、摇晃、让宝宝趴在家长身上等方式缓解;同时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等情况,如果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可能需要调整喂养方式,如妈妈回避易过敏食物或给宝宝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发生肠胀气和肠绞痛的风险相对更高,在处理时更要谨慎。对于肠胀气,喂养时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多空气吸入,腹部按摩力度要轻柔;对于肠绞痛,要更密切观察哭闹情况,因为早产儿可能耐受能力更弱,且要更严格排查可能的病因,如感染等情况,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史的新生儿:如果新生儿本身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基础病史,出现类似肠胀气或肠绞痛表现时,情况会更复杂。肠胀气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肠绞痛可能掩盖或加重原发病的表现,所以这类新生儿出现相关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针对性处理,不能自行盲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