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口腔黏膜炎症,有典型症状,可通过症状和涂片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还可通过哺乳喂养、增强免疫力、维护口腔卫生来预防。
一、鹅口疮的定义与成因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健康人的口腔、消化道等部位也可能存在,当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口腔不清洁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时,容易引发感染导致鹅口疮。例如,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乳头不洁、喂养器具污染等引起;婴幼儿可能因营养不良、腹泻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二、鹅口疮的典型症状
患儿口腔黏膜表面会出现白色斑膜,形似鹅口,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斑膜不易擦拭掉,强行擦拭后局部黏膜会充血、粗糙,可能伴有疼痛,患儿会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表现。若病情严重,斑膜可蔓延至咽喉、气管、食管等部位,影响呼吸和吞咽。
三、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进行初步诊断。通过口腔局部的检查,观察到典型的白色斑膜即可初步考虑为鹅口疮。必要时,可能会取斑膜做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以此来明确诊断。
四、鹅口疮的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在哺乳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对于olderinfants(较大婴儿)和儿童,可使用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同时,要注意哺乳器具的清洁消毒,母亲的乳头也要保持清洁。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制霉菌素片,将其研成粉末后涂于患儿口腔患处,制霉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能会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鹅口疮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性。使用制霉菌素涂擦口腔时要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口腔黏膜。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保证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儿童
较大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口腔清洁等护理措施,家长要监督儿童按时用药和保持口腔卫生。如果儿童因鹅口疮出现拒食等情况,要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吞咽的食物,保证营养供给。
六、预防鹅口疮的措施
(一)哺乳喂养方面
母亲要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用温水清洗乳头;人工喂养时,要确保奶瓶、奶嘴等器具严格消毒,定期煮沸消毒或使用专业的消毒设备进行消毒。
(二)增强免疫力
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婴幼儿受凉感冒等导致免疫力下降。较大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三)口腔卫生维护
从婴幼儿时期就应开始注意口腔卫生,婴幼儿可在哺乳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儿童则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