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是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抽搐发作及伴随表现,高危人群包括有子痫前期病史等孕妇,相关因素涉及妊娠病理生理等多方面,处理需立即侧卧等并控制抽搐及产科处理,预防要加强孕期监测等,对子代及母亲远期健康有影响,母亲日后患相关疾病风险增加,子代可能有宫内及出生后生长发育等潜在影响。
子痫的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胎盘缺血缺氧、氧化应激、炎症免疫过度激活等多种因素有关。胎盘滋养细胞侵袭异常,导致胎盘浅着床,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使得胎盘灌注减少,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进而可能诱发子痫发作。
子痫的临床表现
抽搐发作:典型发作前可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眼球固定、瞳孔放大、口角肌肉抽动,随后全身肌肉强直,持续10-30秒后进入阵挛期,抽搐强度逐渐增加,然后抽搐停止,患者呼吸恢复但可能有鼾声。
伴随表现:患者还可能伴有血压进一步升高、蛋白尿增多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等情况。
子痫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高危人群: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子痫的风险较高;初产妇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35岁;患有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多胎妊娠孕妇等。
相关因素:妊娠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如胎盘因素、母体的免疫调节异常等;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中有子痫前期-子痫病史的孕妇发病风险相对增加;生活方式方面,孕期营养不均衡、过度肥胖等也可能与子痫的发生有关。
子痫的处理及预防
处理:一旦发生子痫,需立即将患者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和误吸,同时迅速控制抽搐,常用药物如硫酸镁等,还要积极监测母儿情况,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产科处理,如适时终止妊娠等。
预防: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测,包括定期测量血压、尿常规检查等,早期发现子痫前期并进行适当干预,如合理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同时避免过多盐分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适的孕期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合适范围等。对于既往有子痫前期-子痫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等,但具体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
对子代及母亲远期健康的影响
对母亲的远期影响:发生子痫的母亲日后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长期关注其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对子代的影响:子痫可能导致胎儿在宫内生长受限、早产等,子代出生后可能存在生长发育、神经行为等方面的潜在影响,需要在出生后进行密切的随访和监测,关注其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