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与内痔在定义、病理特征、症状表现、检查方法及好发人群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需通过详细检查准确鉴别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有脱出及便血特点等,检查靠直肠指诊等;内痔是直肠上静脉丛扩张屈曲形成的静脉团,有相应便血及脱出表现,检查靠肛门镜等,好发人群各有不同。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脱肛: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黏膜脱垂时,脱出物呈淡红色,表面为黏膜,有放射状沟纹;完全性直肠脱垂时,脱出物较长,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有环状的黏膜皱襞。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儿发育不全的骶骨弯曲度、年老衰弱、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压增加的情况。
内痔:是由肛管齿状线以上直肠上静脉丛扩张屈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或不能回纳。其形成与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有关,导致直肠下端黏膜下的静脉丛瘀血、扩张、屈曲。
二、症状表现差异
脱出表现
脱肛:脱出物初始较小,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增大,严重时咳嗽、行走等腹压增加时也可脱出,且脱出后不易回纳,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肛周潮湿、瘙痒等症状。小儿脱肛多为黏膜脱垂,常可自行缩回;成人脱肛可为完全性脱垂,不易回纳。
内痔:Ⅰ度内痔一般不脱出肛门外;Ⅱ度内痔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Ⅲ度内痔脱出后需用手推回;Ⅳ度内痔长期脱出不能回纳。脱出的内痔若发生嵌顿,会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便血特点
脱肛:一般便血较少,若脱出的黏膜发生摩擦破损,可能会有少量鲜血点滴而出。
内痔:便血较为常见,出血程度不一,轻者仅大便表面带血,重者可为喷射状出血。
三、检查方法区别
脱肛: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黏膜松弛,排便动作时可见直肠全层脱出。肛门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呈纵行褶皱。
内痔:肛门镜检查可直接看到齿状线以上直肠柱部位的痔核,表现为暗红色、柔软的包块,有时可见出血点。直肠指诊一般不能触及内痔,但可排除其他直肠内病变。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脱肛:小儿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善,骶骨弯曲度小,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弱,易发生脱肛;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衰退,盆底肌肉松弛,加上可能存在的慢性疾病导致腹压增加,也是脱肛的高发人群;此外,长期腹泻、便秘的人群,因腹压频繁变化,也易引发脱肛。
内痔:久坐久站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教师等,由于直肠静脉回流不畅,易患内痔;妊娠女性由于盆腔压力增加,影响直肠静脉回流,也较易发生内痔;便秘患者因排便时用力过度,导致直肠静脉丛瘀血,易诱发内痔。
总之,脱肛与内痔在定义、症状、检查及好发人群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上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准确鉴别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